双一流建设 | 人大新闻深研会第9期:“双一流”与虚拟仿真项目建设

9月26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创新深研会第9期“双一流”与虚拟仿真项目建设在人大新闻学院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暨南大学、河南大学等十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展开交流,深入探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设计与建设,各高校统筹协调共建项目等问题。

规划:2019至2020年度新闻传播虚拟仿真实验项目


致辞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周勇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周勇表示,互联网对于新闻传播业的影响日益加深,新闻传播教育方式方法随之发生了诸多改变,虚拟仿真技术为新闻传播教学活动解除了空间束缚与实践限制,为学生的学习实训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可能性。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疑惑亟待解决。

周勇教授提出,当前教育部大力开展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工作,其中将虚拟仿真项目由理工学科向社会科学包括新闻传播学领域推进,为此需要面向整个学科制订相应的规范标准以指导相关项目建设。从学科自身的内在需求来看,在虚拟仿真项目建设过程中,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将理工学科领域的建设思维转换到人文社科领域,比如实体实验和虚拟实验的相互不可替代性在哪里?哪些项目需要利用虚拟仿真?哪些采用实体实验效果会更好?因为虚拟仿真项目建设在硬件、软件、人力资源等各方面投入巨大,同时影响到未来的实验室建设,推动相关问题研讨解决至关重要

讲述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实验中心副主任 罗雪蕾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实验中心副主任罗雪蕾博士介绍了学院受委托编制的《新闻传播学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分布规划(初稿)》。

自2017年起,教育部将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调整为“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以教学活动为核心形成了新的建设思路和目标,计划在2020年共建成40个文学类(含新闻传播学)项目。规划稿将广泛征集意见,提出包括整体项目架构、具体项目选题、项目评审指标等建设意见。初稿中提出了初步设想的新闻传播学虚拟仿真项目三大建设方向:设施设备的虚拟,生产流程的虚拟,综合场景的再现。同时提出新闻传播学虚拟仿真项目规划思路:纵向有零有整,既有单纯技能的训练也有综合能力的培养;横向覆盖全面,以培养全能型新闻工作者为目标;空间上博采众长,不同地域的高校发各自专业的能力和特长;时间上释放可能,努力实现随时随地满足学生的实验需求。

讲述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实验中心高级工程师 许建平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实验中心高级工程师许建平介绍了北京市项目评审的具体情况。在评审中主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能实不虚,对于在现实中不容易处理或者不容易解决的教学实践可利用虚拟方式进行;二是注重教学方法,强调互动和现场讨论;三是研发技术,一般选择与现有成熟技术的机构展开合作。此外包括师资队伍、教学效果以及开放运行模式等多项指标。

讨论


观点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院长 孙振虎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院长孙振虎提出了目前项目建设的几个问题。

第一是开放模式需要拓展,各高校应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分享,进行终端与主机的云平台设计,打破原有的地理空间的局限,建设无主机实验室,以此实现资金的集约化使用。

第二是虚拟仿真的优越性在于可视化,在于VR的沉浸式体验,但目前的技术只能达到呈现,还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体验。实现虚拟仿真项目的技术依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到基础工程的建设中。

第三是任何技术的使用都要应用于教学,要将师资和教学方法与实验的步骤结合起来,使技术真正成为可运用的实验项目。

第四是对于技术公司的资质审核要由牵头高校形成有效的资源。

第五是要把握能实不虚的评价标准,没有虚拟意义的项目要主动舍弃。

第六是虚拟仿真项目不一定是操作性的还可以是理念和方法性的实验,实验本身不仅是技能的培养也可以是方法的培养。

观点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院长 李华君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院长李华君认为,虚拟仿真是来自于理工学科的概念,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为了虚拟而虚拟,否则会导致教学资源的浪费。

他提出,人文社科领域的虚拟仿真应从两个维度来展开。第一是时间的维度,把历史、现在、未来串联起来;第二是空间的维度,体验不同地域环境下的新闻生产效果,最有效的实现空间资源的优化。

他谈到,目前的项目规划主要侧重于传统新闻业务,对于新媒体数字产品、广告创意传播等方面的内容有所遗漏。

观点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 杨先顺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杨先顺介绍了暨大目前在建的“4+4”八个平台的虚拟仿真项目。

基础能力培养方面,建设了四大实验教学平台:摄影摄像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云编辑剪辑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开发运维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数据分析和大数据处理虚拟仿真实验平台。

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建设四大实验教学平台:新闻采访报道虚拟仿真实验平台,重点模拟重大、突发事件的采访报道;数字营销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主要涉及程序化购买以及大型广告活动的模拟;VR/AR互动内容创作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与技术公司合作研究开发VR/AR的内容生产;移动新媒体创作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包括APP的内容开发、产品原型在线设计等。

杨先顺教授提到,在项目建设规划中,应将师资设备、教学体系、教学成果等评审标准进行量化,同时注重申报高校的资源共享和影响力,例如对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的教学和技术支持等。

观点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 梁君健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梁君健谈到了自己的教学思考。

第一,虚拟仿真技术能够遵循教学的连贯性原则,整合了传统教学中割裂的教学手段,能够更好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二,相对于理工科实验是探索和追求新知的过程,新闻传播学科操作性较强,实验是经验性学习,注重经验的获得以形成习惯和专业素养的过程。

第三,虚拟仿真的任务是如何利用新的技术把真实现场的信息尽可能如实的还原出来,以及在信息还原的基础上如何把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抽象性思维结合起来。这个过程超越了简单的信息还原和环境模拟的效果,能够让同学们在获取环境和信息时将抽象思维以任务式的方式加入进去,这样的学习能达到多种层面的效果,既学习知识,又锻炼能力,还能训练思维。

第四,在仿真的具体使用上要注意简单与复杂的分工,在简单工作用实的方法解决的基础上,用模拟的方式解决复杂效果的问题。

观点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 王建刚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王建刚认为,虚拟仿真项目经历了从理工学科转向人文社会学科、从中心转向项目的两个转变,使日常教学活动越来越丰富。

对于项目评审,他提出几点意见。第一是要强调专业性,运用专业术语进行观点的表达;第二是注意相关网站的可操作性以及界面的设计;第三是要平衡专业性与商业化之间的矛盾,希望由指定高校对相关机构进行资格审定。

观点

浙江大学传媒实验教学中心实验秘书 沈斌

浙江大学传媒实验教学中心实验秘书沈斌提出,媒体融合的探索体系过于庞大,是否有真实有效的流程来了解媒体融合以及大媒体的生产值得考量

他谈到,媒体融合加速了课程实验进程,浙大以视频制作、云素材加AI的智能编辑为核心打造了一个媒体生产设计流程的虚拟仿真项目,利用新的技术和方法来实现对于媒体融合的探索。

观点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何明贵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何明贵指出,项目规划的第一部分主要是操作层面,第二、三部分更能提现新闻学科培养理念和方法。新闻传播学科学生不应只停留在操作层面,还要有更能提现新闻专业素养的实训。

他提出,可以结合新闻专业的采写编评播的特点,让学生在经过模拟实验的训练后其基本能力得到提高,例如通过模拟环境下的人物采访,可以起到传统实验达不到的要求。

观点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实验室主任 杨敏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实验室主任杨敏对于规划提出几点思考:

关于生产流程部分的场景活动,如报社、杂志、数字媒体编辑等业务流程的模拟通用性是否具备,实时反馈的成本是否高昂以及能否达到一个真实的效果。

融媒体时代各流程之间已经不可分割,模拟按照报社、电视台等类别分割是否恰当?如果建设全媒体如何掌握生产流程的标准?

对于场景报道的模拟要体现在线共享是否具有反馈机制?如果没有反馈机制则缺乏身临其境的感觉,与真实场景存在较大差距。如果设置了反馈机制,那么系统的复杂性则会大大提高,又增加了基础建设的难度且受制于物理空间,这就违背了项目建设初衷。

观点

河南大学 张国伟

河南大学张国伟提出几点建议:

评审专家多是来自工科,以其工科思维评审新闻传播项目是否科学?对于虚拟仿真有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界定区分来帮助各高校厘清建设方向?能否对合作企业的资质进行遴选?项目规划中三大部分的软件设备及其理念还有很大的完善和更新空间,能否更多的将创意、策划等纳入整体规划?

关于能实不虚的问题,目的是为了让教学资源下沉到实验成本高、危险性强、可逆性弱的领域中。

此外,地方院校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教学资源短缺造成的师生比例不平衡、学生占有实验资源不足等问题也应引起重视。

观点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 郑志亮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郑志亮介绍了学院近些年一直在探索的融媒体和智慧媒体新闻节目策划与编创。

他提出,要考虑实验项目的前瞻性和前沿性;要考虑到虚拟实验平台的使用友好性和开放性;要从工科的实验中提取经验,例如摄影摄像无人机设备的虚拟属于验证性实验,节目生产流程的模拟则属于综合性实验。

观点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助理 禹卫华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助理禹卫华介绍了上海交大交互设计实验中心主要从事用户和机器之间的交互,用户行为的测量以及AR/VR的效果测量。此外建有一个数据平台,在数据挖掘的操作上学生可以利用已经开发好的模块进行组合来加以阐述,简化算法对于文科学生的限制以实现数据的可视化。他认为,规划中关于新媒体内容、终端及技能的项目应适当增加,仿真实验的效果测量问题也应进入项目建设之中。

观点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实验室主任 王庆柱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实验室主任王庆柱认为,由示范中心调整为建设项目是一种进步,各院校能充分发挥专长和优势完成相关项目。

他提出,人文社会学科虚拟仿真项目难以达到理工学科的建设标准,是否能够设立文科标准的评估体系以更好展现学科特点。同时,能否确立一个系统的标准以此实现开放共享。可以借鉴现有教育网的运行体系,由几所有能力的学校承担数据中心的运营工作,建设共享开放的平台,在全国各高校设立分中心提供数据,进行内容共享。在这样的机制下,各高校按照标准建设自己专长的项目,既可以避免重复申报的情况,也可以集中优势解决最擅长的问题提高平台的使用效率。

观点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实验中心副主任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实验中心副主任赫爽从三个层面提出了虚拟仿真的教学目的。

在设备操作层面上,很多设备的操作存在门槛,进行虚拟仿真项目的设计探索很有必要。虚拟仿真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设备操作的理念与实际操作训练的广泛覆盖,以此弥补在硬件建设和专业建设上的差异。在素养培育层面,使用技能的基本素养亟需增强,创新利用虚拟仿真解决实验教学问题的方式。

观点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实验中心主任 夏志强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实验中心主任夏志强指出,文科虚拟实验具有虚拟化实验内容提炼难、建模难、工作量大的特点。

他提出,在规划方案中应该剔除简单的已过时的项目,同时细化、深化部分综合性项目;学生在虚拟实验中不能只做角色扮演,要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熟悉角色的任务和实际工作内容,要给学生传导基本理念。他建议,从综合实验中划分出具体实验以此降低虚拟实验的难度,另外加强校际协调充分发挥各高校的优势。

观点

中国人民大学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副处长 张小岗

观点

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实践科刘东风

中国人民大学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副处长张小岗、教务处实践科刘东风等参加研讨,就申报项目设置、专家委员会构成,相关企业现有技术支持水平等提出了意见建议。

总结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 张辉锋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张辉锋对深研会作了总结。他指出,项目规划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第一是维度,在项目设置上部分项目尚处于门级,尤其对于欠发达地区院校;部分项目针对学生的技能训练;还有部分关于素养养成和探索分析的项目。第二是标准,建设统一的平台辐射终端,设定统一的产品、技术数据、人员配备的标准。关于项目指南,在原则层面与具体条目上还需要继续修订。对于普遍提及的条目建设等问题也有待继续讨论和协调解决。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创新深研会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双一流”建设科研项目之一,目的在于聚焦新闻传播教育界和学术界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发扬科研“钉钉子”精神,集中相关领域权威专家的集体智慧,攻坚突破,期待通过每个具体问题的研讨带动某个领域教学科研的改革创新。2018年,人大新闻学院将持续推出系列小型深度研讨会,每次一个主题,几人深谈。

Copyright © 2002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版权所有